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
文章于 2021年2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微信屏蔽
其他

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(5)--过早篇:糯米包油条

园地作者 一枚园地lll 2021-02-19


(作者制作的糯米包油条,本文图片为作者提供)


武汉味道过早篇
--糯米包油条


风 | 文


武汉的糯米包油条,我在经常出差的北方美食之城:西安、北京、乌鲁木齐等等都没有看到过,听说江浙有相似的糍饭团,但我没有遇到过。


我在武汉工作时,负责公司北方区域的业务。常年出差东北、华北、西北,出差华东城市南京杭州上海的次数寥寥可数,每次也只有三五天,不熟悉,谈到小吃我难免不自觉的想到熟悉的北方来比较。


我相信,长江中游九省通衢的故乡武汉,食俗有长江下游华东的痕迹,那是对的。因为公路和航空的交通是最近一二十年才逐渐发达,过去东进西出的人们,通过长江及支流走四方,吃的喝的流传和影响很自然,武汉作为码头城市,更是见证了这种南来北往的交汇融通。


武汉的糯米包油条摊点过去比现在多,因为比起热干面的制作,它相对费人力物力。比如糯米饭要蒸、磨黄豆粉要磨要炒熟,都要提前备好,但又不能让糯米饭凉了,油条也需要刚出锅的,焦的脆的时候恰恰好,如果出锅久了的油条,疲了塌了口感就不好了。


而且好这一口的人,又是迷恋老口味的人,比较挑剔,所以现在的武汉,能做糯米包油条的早点摊,多半是原来的老街坊,下岗自谋职业的老市民。因为邻居们喜好这一口,在老社区,坚持早早出摊。它做不到量产,需要摊主亲力亲为,所以在外的名声没有热干面大,但在市内很受欢迎,是老武汉人的偏爱。


疫情期间我隔离在威海家里,也试着做了。因为是自己吃,没有象早点摊那样以半根油条为一段,而是切成了一小段一小段方便取食。武汉的早点摊一般是做好了食客拿个塑料袋拎着边走边吃,我在家是装盘里坐餐桌边慢慢吃,如图:

 


过去地道糯米包油条,传统的是白糖、油条、蘸黄豆粉,撒点芝麻颗粒。吃的就是油条的脆和糯米的软,软中带硬的那一口,伴以甜津津和芝麻香。

随着煎饼果子的流入和日式寿司的兴起,再加上现代人怕糖怕油怕胖,就象西安人的肉夹馍发展到有菜夹馍(我知道这个菜夹馍还挺受西安市民欢迎)。

如今的武汉糯米包油条,也有咸口的,夹点咸菜丝,或者腌菜雪里蕻什么的,这种改良版的也蛮受欢迎。

有关糯米包油条,其实它还有一个隐喻,我有点犹豫是否应如实写出来?武汉是码头城市,江湖上这类隐喻虽粗俗但生动,比如武汉人把嫖娼说成“剁饼子”。

糯米包油条有时也是在男人之间或嫂子之间调笑说的浑账话,意指夫妻间的某种亲热。但仅限于成人笑话。这是扯野棉花了~  食色性也,好吃的武汉人也有俗的一面。
 
写到此,可能有人说我文风转“湿”,那就吟一首好词吧,大概有的人依然看这词偏“湿”:
 
黄鹤断矶头,故人今在否?
旧江山浑是新愁。
欲买桂花同载酒,
终不似,少年游。

“故人今在否”,突然想起了“靓杆”常凯导演一家,经过这一年,过早的人群里,不知有多少故人已经不在。

而“桂花同载酒”,在武汉传统食客心目中,可以改为“糯米包油条”。因为如今,糯米包油条在武汉街头是越来越少了,快捷的还是直接炸油条、面窝、油香、欢喜佗,忙碌的上班族买了就走。

这种小吃,出摊人费时费劲利润还低。坚持下来的糯米包油条,都是武汉过早真爱粉们的倔强。

家门口的过早摊点,是前进的动力,也是回家的坐标。

(待续)

注:靓杆,武汉话,表示很帅,一表人才



【作者简介】风,大别山人,根在武汉,现居威海。追随方方三十余年的忠实读者。一枚园地耕耘者。



(本文编辑:安然以待)





关注一枚园地,分享时代心声,共筑心灵家园。


一枚园地lll         一枚园地ll        一枚新园地

(防止失联,敬请同时关注)


谢谢大家一起帮忙点“在看”和转发,

帮助更多读者找到一枚园地的新家。


征稿:


一枚园地,我手写我心。欢迎您投稿。


投稿邮箱:yimeiyuandi@163.com

编辑微信:anranyodai(请注明“投稿”)


点击阅读更多

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(4)--过早篇:重油烧麦和油饼夹烧麦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(3)--过早篇:糯米鸡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(2)--过早篇:豆皮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系列(1)--过早篇:豆丝
方方:希望你能记住水上灯三少爷的剑:不曾忘记水上灯
月华如水:海棠花开的时候

园地精彩回顾(1)|| 方方日记接力MV最终版






一枚园地III
我手写我心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